格尔曼效应
法国农业工程师迈克西米连·林格尔曼(1861~1931)在他著名的拔河实验中注意到,当拔河的人数从1个人逐渐增加到一群人时,集体的力量并不等于个体力量的总和:当增加到3个人时,力量仅仅相当于两个半人的总和。也就是说,在集合的过程中损失了半个人的力量(1+1+1=2.5);当增加到8个人时,集体的力量竟然已经仅仅相当于大约4个人的总和(1+1+1+1+1+1+1+1=4)。林格尔曼的实验结果显然违背了加法的基本定律,个体的力量在集合的过程中流失,而且是人数越多流失越大!
虽然从表面看,仍然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和“人多力量大”,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巨大的浪费和损失。林格尔曼由此得出结论:当人们参加社会集体活动时,他们的个体贡献会因人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林格尔曼将其称之为“社会惰性”。从此,这个实验结果就称为林。这一效应后来又被不同的科学家反复验证过,屡试不爽。而我们中国人对它的发现和研究甚至比法国人更早,描述得更加惟妙惟肖,分析得更入木三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遗憾的是我们一不擅长做实验搞数据,二不喜欢命名注册,结果此项发现竟然归了多少世纪后的法国人。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动力和动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责任感的问题。当一个人在拔河时,他必定是竭尽全力(假设这是个有益于拔河者的行为,或是他期望完成的任务),因为此时别无他人可以依赖,出不出力一目了然,责任明确无可推卸。当人数逐渐增加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变化:有人知道别人在偷懒,由此想到自己偷点懒理所当然,问心无愧无可指责,于是就松懈起来也心安理得;也有人未必想到别人偷懒,但可能会想,这么多人在努力,自己稍稍松懈一点,肯定不致影响大局,何乐而不为?所以也开始偷懒,岂不知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结果就是大局受到影响。
其他文章
- 张国荣感情语录
- 乌当中学怎么样
- 黄家驹的AMANI是什么意思
- yu是声母韵母还是整体认读
- 什么是农业示范园
- 嘉睿的意思 佳睿的意思 晟睿的意思
- 雄姿英发是什么意思
- 怎么仿写诗歌
- 短时评怎么写
- 厕所里的搞笑诗
- 陌上初熏 是什么意思
- 什么叫戏歌
- 成语成语什么化雨
- 青岛大学胶州校区介绍
- or的中文是什么意思
- 关于童年的诗
- Hanson或Hansen做英文名怎样
- 引吭高歌读音
- 饺子的来历和由来
- 相的组词有哪些词语
- 乌衣巷的解释
- 用 勤 组成的词语有哪些
- 阜阳市城郊中学怎么样
- 去海边穿什么鞋儿童
- 十九繁体
- 硫酸雾化学式
- 你们知道味字可以组什么词吗
- 美人鱼怎么画
- 艾子教孙 文言文翻译
- 黑龙江财经大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