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县的历史
宁晋县历史上曾有杨氏县、廮陶县、廮遥县、**县等名称。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宁晋县,以此为古晋地。并取安宁之义为名(见《河北省县名考原》)。今县境,春秋时期为晋国地,并有杨氏城邑(《太平寰宇记》有“春秋时晋杨氏邑”的记载,并称“杨骏坟在县北十里”)。战国时期为赵国之域。秦代属钜鹿郡。西汉时置杨氏县(治在今城关)和廮陶县(故城在县南),还先后封置禾成侯国(故城在县东北,文帝九年废)和历乡侯国(故城在今县城东历城,西汉末即废),均属冀州钜鹿郡。东汉时,杨氏、廮陶两县属冀州钜鹿郡,郡治廮陶县;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廮陶县更隶冀州魏郡。三国、魏时、杨氏、廮陶两县仍为冀州钜鹿郡(黄初七年废郡封国,大和六年国徙为郡),郡治廮陶县。晋代,废杨氏县并入廮陶县,为冀州钜鹿国治、领。北魏时,廮陶县属定州北钜鹿郡。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析廮陶县置廮遥县,治在原杨氏县城(即今城关),属殷州南钜鹿郡。北齐时省廮陶县并入廮遥县。隋代,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廮遥县复名廮陶县,属赵州。十六年(公元596年),析广阿县(今隆尧县地)置**县,故城在今县城东南之鱼台村(南、北鱼台),大业二年省入象城县(今隆尧县地)。廮陶、**两县先属栾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廮陶县改隶赵郡。唐代,廮陶县属赵州(武德五年改名栾州,贞观元年复名赵州,属河北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廮陶县改名宁晋县,仍治今县城,继属河北道赵州(先称赵郡,至德二年复为赵州)。五代时,宁晋县属赵州。宋代,宁晋县属河北西路庆源府。入金后改为河北西路沃州(天会七年改庆源府为赵州,天德三年改赵州为沃州)。元代,宁晋县先属真定路永安州(太宗六年置),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废永安州改隶真定路赵州。明代,宁晋县属真定府赵州。清代,宁晋县于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为避宣宗名讳(旻宁)改“宁”为“甯”,属直隶省赵州。民国时期,甯晋县之“甯”字逐渐改为“宁”字,初属直隶省冀南道(三年改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划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9月冀南区创立,辖宁晋县。1940 年夏秋,宁晋县主要地区划属冀中区七专区(为晋察冀边区辖境);宁晋县南部地区(当时称“宁南县”)则属冀南区十一专区(为晋冀鲁豫边区辖境)。1941年,宁晋与赵县、元氏县连壤区组成赵元宁联合县,和宁晋县同隶冀中区七专区;此时,宁南县仍为冀南区十一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赵元宁联合县即行撤销,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六专区;此时,宁南县属冀南区四专区。1946年7月,宁晋县又改属冀中区十一专区;宁南县仍为冀南区四专区。1948年9月华北人民***成立,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边区即行撤销,宁晋、宁南两县分别随冀中十一专区和冀南四专区划归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成立,撤销宁南县,宁晋县复原制,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晋县仍为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宁晋县划归石家庄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新河、赵县并入宁晋县。1960年5月3日撤销石家庄专区,宁晋县即归石家庄市辖。1961年5月23日,宁晋县还隶邢台专区。同年7月9日析宁晋县和石家庄市(今栾城县地)复设赵县,宁晋县仍属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继辖宁晋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成邢台市管辖.
其他文章
- 张国荣感情语录
- 乌当中学怎么样
- 黄家驹的AMANI是什么意思
- yu是声母韵母还是整体认读
- 什么是农业示范园
- 嘉睿的意思 佳睿的意思 晟睿的意思
- 雄姿英发是什么意思
- 怎么仿写诗歌
- 短时评怎么写
- 厕所里的搞笑诗
- 陌上初熏 是什么意思
- 什么叫戏歌
- 成语成语什么化雨
- 青岛大学胶州校区介绍
- or的中文是什么意思
- 关于童年的诗
- Hanson或Hansen做英文名怎样
- 引吭高歌读音
- 饺子的来历和由来
- 相的组词有哪些词语
- 乌衣巷的解释
- 用 勤 组成的词语有哪些
- 阜阳市城郊中学怎么样
- 去海边穿什么鞋儿童
- 十九繁体
- 硫酸雾化学式
- 你们知道味字可以组什么词吗
- 美人鱼怎么画
- 艾子教孙 文言文翻译
- 黑龙江财经大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