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科知识 > 12个经典效应定律

12个经典效应定律

时间:2024-11-29 19:38:15 浏览量:

a. 野马效应

吸血蝙蝠吸取野马的血为食,但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明白到底为了什么而生气和焦虑,不要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

b. 聚光灯效应

有时我们总不经意地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其实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但事后马上就忘了。

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聚光灯效应 ”只存在于你的头脑中,而非真实情况的反映。试一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会更好。

c. 毛毛虫效应

将毛毛虫们首尾相接,围一圈放在花盆边缘,花盆不远的地方撒一些松叶,毛毛虫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转圈,最终因饥饿和精疲力尽相继死去。

当我们的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顿时,应努力寻求突破。不能只关注做了多少工作,还要关注做出多少成果,也就是“效益 ”。

d. 飞轮效应

为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飞轮转得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近点后,你无需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有时候你可能觉得做一件事很困难,但再坚持一下,过了临界点,就会变得轻松。

e. 糖果效应

心理学家测试一群4岁的孩子能否坚持在 20 分钟后吃糖,经 12 年追踪,不同表现的孩子长大后个性表现不同。试验通过孩子小时候表现出的自控、判断、自信,来预测其长大后的个性。

要善于***诱惑,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别指望自控力会随着年岁的增大而自动增强,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去锻炼。

f. 三明治效应

批评心理学中,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会使受批评者偷快地接受批评。

在建议和批评的同时,不忘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可以使接受批评者积极地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g. 曝光效应

对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

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在某人面前混个脸熟会赢得好感。

h. 登门槛效应

跟别人提要求时,不要开始就提过高的要求,应先提小要求,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不过,还要注意看住自己的 “门槛 ”,该拒绝的时候一定要拒绝。

i. 鸟笼效应

如果一个人的客厅有了一个空鸟笼,过一段时间,他很可能会买只鸟回来养。

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自觉不自觉地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j. 蝴蝶效应

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k. 手表效应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l. 刺猬效应

几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效应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与另一半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们的关系疏离,也不会让你们对对方失去新鲜感、神秘感,这是亲密关系的一种最佳状态。

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1、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英语:Mattheweffect),指科学界的名声累加的一种反馈现象,最早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于1968年提出。其名称来自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2、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是一种混沌的现象。“蝴蝶效应”在混沌学中也常出现。

3、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CatfishEffect)是指透过引入强者,激发弱者变强的一种效应。在挪威,鲜活的沙丁鱼比急冻的要贵好几倍。有说,在当地长期以来只有一艘渔船能做到将鲜活的沙丁鱼带上岸。而个中秘诀,只有船长一人知道,而且始终没透露半句。船长离世后,渔民在他的渔获盛器中发现一条鲶鱼东游西窜,沙丁鱼为闪避它而改变其一贯的惰性,不停游动,以求保命,终得以存活下来。

4、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LipstickEffect)是指美国1930年经济大恐慌时期,人们消费能力有限,买不起高级消费品。消费者会转而购买价钱较低的产品,这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5、出丑效应

又叫仰巴脚效应,犯错误效应(PRATFALLEFFECT):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

6、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7、牢骚效应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约通过“谈话试验“活动中总结到: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

8、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HedgehogEffect),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刺猬效应的理论可应用于多种领域。在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有间”的关系,即为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在教育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9、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10、肥皂水效应

美国前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提出肥皂水效应:将批评夹在赞美中。将对他人的批评夹裹在前后肯定的话语之中,减少批评的负面效应,使被批评者愉快地接受对自己的批评。以赞美的形式巧妙地取代批评,以看似简捷的方式达到直接的目的。

11、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2、登门槛效应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 转乾企业管理-上海店铺装修报建公司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