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科知识 > 碘量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碘量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时间:2025-01-13 19:58:22 浏览量:

原理:直接碘量法

直接碘量法是用碘滴定液直接滴定还原性物质的方法。

滴定条件:弱酸(HAc ,pH =5 )弱碱(Na2CO3,pH =8)溶液中进行;如果溶液pH>9,可发生副反应使测定结果不准确。

强酸中: 4I-+ O2(空气中) + 4H+= 2I2+ H2O

强碱中: 3I2+ 6OH-=IO3-+ 5I-+ 3H2O

指示剂:1)淀粉,淀粉遇碘显蓝色,反应极为灵敏。化学计量点稍后,溶液中有过量的碘,碘与淀粉结合显蓝色而指示终点到达。2)碘自身的颜色指示终点,化学计量点后,溶液中稍过量的碘显黄色而指示终点。

可滴定物:I2 是较弱的氧化剂,凡是E0’( E0 ) < 的物质都可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S2-、S2O32-、SO32-、As2O3、Vc等。

间接碘量法

1)剩余碘量法

剩余碘量法是在供试品(还原性物质)溶液中先加入定量、过量的碘滴定液,待I2与测定组分反应完全后,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滴定剩余的碘,以求出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滴定反应为:

I2(定量过量)+ 还原性物质→2I + I2(剩余)

I2(剩余)+ 2S2O32-→S4O62-+2I-

2)置换碘量法

置换碘量法是先在供试品(氧化性物质)溶液中加入碘化钾,供试品将碘化钾氧化析出定量的碘,碘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滴定,从而可求出待测组分含量。滴定反应为:

氧化性物质 + 2I-→I2

I2+ 2S2O32-→S4O62-+ 2I-

间接碘量法:

指示剂:淀粉,淀粉指示剂应在近终点时加入,因为当溶液中有大量碘存在时,碘易吸附在淀粉表面,影响终点的正确判断。

滴定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用I-还原氧化性物质,然后用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析出的碘。

碘量法是一种氧化还原滴定法,以碘作为氧化剂,或以碘化物(如碘化钾)作为还原剂进行滴定的方法,用于测定物质含量。极微量的碘与多羟基化合物淀粉相遇,也能立即形成深蓝色的配合物,这一性质在碘量法中得到应用。

碘量法分为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其中间接碘量法有分为剩余碘量法和置换碘量法。

碘量法可用于测定水中游离氯、总氯、溶解氧,气体中硫化氢,食品中维C、葡萄糖等物质的含量。因此碘量法是环境、食品、医药、冶金、化工等领域最为常用的监测方法之一。

TAG: 碘量法

© 转乾企业管理-上海店铺装修报建公司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