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科知识 > 古代庶民的定义

古代庶民的定义

时间:2024-12-27 05:44:00 浏览量:

所谓庶民,指一般的民众;平民。在远古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秦汉前对身份比奴隶高的农民和小商人也称“庶民”。

庶民(shù rén):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

如参加国人大会,参与军事活动,充当徒卒(注:tú zú,步兵)等。但他们也承担沉重的义务,如庶人服兵役,缴纳军赋等。此外,青年庶人还负担一定的劳役。

“庶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ù mín,意思:

一、指民众;平民。

1、《诗·大雅·灵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2、《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诏曰:‘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民。’”

3、《庶民的胜利》:“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是全世界的庶民。”

二、有些身份低的含义。周人有宗法制,最讲究嫡庶之分。宗法以嫡长子为宗子,并于宗族中突出宗子的地位。庶子和全族人都要尊重宗子,都要受宗子的领导。比起宗子来,庶子地位是低的。

《礼记·文王世子》:“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练祥则告……亲未绝而列于庶人,贱无能也。”也可证庶人是同族人,甚至包括贵族五服以内的子孙,他们的身分虽低,但仍是自由人。

© 转乾企业管理-上海店铺装修报建公司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