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科知识 > 小组讨论的流程六步骤

小组讨论的流程六步骤

时间:2024-11-29 19:52:13 浏览量:

步骤一:精心设计好话题

一个好的话题,决定了小组讨论的热烈与否啊!怎么玩转呢?当然是要在老师您深入研究课文,理出课文内容以及课文所传达的意义后,筛选出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小组讨论。

一般而言呢,讨论话题是基于课文之上,能挖掘课文的内涵。讨论的内容最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能激励他们深入思考。

当然,尽可能把握学生在阅读课文与讨论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难点。精心设计讨论话题,总归一句话,就是避免“有题无议”或“有议无质”的现象。

▼步骤二:合理分组,hold住学生参与度

有效的学生分组活动是精心设计的、有目的和有准备的教学活动,可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心所欲的一种教学方式!

因此,组建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在性别、能力、原有成绩、性格特征、智力差异等等的差别。每个小组可以由4或6个同学组成,在座位的编排上最好以前后左右4人或6人为宜,这样有利于小组讨论的随时性。

另外,组内的各个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这一形式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精神,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防止大部分同学充当“听众”。

老师做什么呢?主要是指导工作。首先是对小组长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给每个成员分配角色,比如调动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做好讨论记录,搜集资料等。

▼步骤三:扫清障碍,保证讨论顺利开展

很多老师说,讨论中总会遇到问题。那么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就要想到这些问题,就是学生们在讨论时会遇到的障碍,而且要把这些障碍“扼杀在摇篮里”!

怎么做呢?老师自己想象学生们讨论。当然,也可以找一些学生讨论,什么样的话题讨论会有问题。比如,课前准备不足,文章了解不深刻。那么,在开展讨论之前,老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看书,上网,或请教长辈等方式预先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

▼步骤四:营造宽松氛围,发挥主导作用

讨论的时候,老师可不能只是在讲台上站着,“旁观”学生们讨论!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还应该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

自身要融入学生们的讨论当中,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会更有劲。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应走动于各小组之间,了解情况,以平等的身份参加讨论,帮助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既要引导学生在讨论时不要离题太远,钻牛角尖,又要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步骤五:组内、组间大讨论,让观点充分碰撞

小组讨论不是为了走过场,不能流于形式。因此,讨论到一定程度时,要让学生起来发言,首先是小组的总结发言。由小组推选一个代表,总结小组的观点。

很多老师以为,到这一步老师就可以作总结,结束了。但是聪明的老师却不是这样的,除了小组之间的讨论,我们可以扩充到组与组之间的论争。待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对哪个小组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进行探讨,或者是让某个小组接受全班同学的提问,这样就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打开学生们思维,让更多的观点交汇碰撞。

▼步骤六:总结不评对错,引导深入思考

课堂讨论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解知识点,并且有自己的思考。所以,老师在做课堂总结最后一步时,不是说要对学生们的观点评对错,而是要通过总结,引导学生们更深入思考。

在讨论结束,老师指出讨论中的得失,可以适当阐明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那些有争议性的问题。不过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要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看法。

TAG: 小组讨论

© 转乾企业管理-上海店铺装修报建公司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