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比喻论证赏析
用大量的比喻论证进行论述,是高中课文《劝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文中的比喻论证理解不够透彻,有的同学甚至把它们理解成举例论证。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地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论证呢?
比喻论证,指的是在论述过程中,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一种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二者之间需要符合“类相异,理相同”的原则。也就是说,二者必须不属于同类,才能作比喻,必须事理相同,方能进行推理论证。
以文章的第二段为例。作者先用“青”“冰”的比喻,来说明后天的影响完全可以改变事物自身原来的性质,并且能够使其有所发展。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后天的影响可以改变事物的本性”是本体,“青”“冰”之喻是喻体,即“后天的影响可以改变事物的本性”就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只不过课文中只出现了喻体,而省略了本体,将道理隐含其中。
接下来的木变轮的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对于改变事物自己本来的性质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又向深里推进了一大步,由后天的影响“可以改变事物的本性”到能够“决定事物的本性”,即学习对于后天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说理更加透彻。
本段的最后,用“木”“金”两个比喻,引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在这两个比喻中,不妨把“博学”“参省”看作本体,把“受绳”“就砺”看作喻体,即“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省察”,就像“木材经过墨线的比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砺”。这样做的后果呢?就是“知明而行无过”,就是“直”“利”了。
再分析文章的第三段。本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文章用生活中常见的几个现象展开论证。它们都是因为善于利用外物,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君子也是如此,君子的天性与常人没有差别,而其能成为君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这个外物,即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我们可以这樣理解本段的比喻论证,“君子借助外物”就像“登上高处看得广阔”,像“登上高处招手”,像“顺风呼喊”,像“借助车马”,像“借助船桨”,这是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自己的观点。
由此可见,课文在大量的比喻论证中将“学不可以已”论述得条理清晰,透彻明白,毫无空洞之感。
而举例论证,指的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需要论述的观点。论点与事例之间是“总——分”的关系,事例是具体性的,论点是概括性的。
例如《师说》的第三段,作者先列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的论点,然后就举孔子的例子加以证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都曾经当过孔子的老师。
其他文章
- 张国荣感情语录
- 乌当中学怎么样
- 黄家驹的AMANI是什么意思
- yu是声母韵母还是整体认读
- 什么是农业示范园
- 嘉睿的意思 佳睿的意思 晟睿的意思
- 雄姿英发是什么意思
- 怎么仿写诗歌
- 短时评怎么写
- 厕所里的搞笑诗
- 陌上初熏 是什么意思
- 什么叫戏歌
- 成语成语什么化雨
- 青岛大学胶州校区介绍
- or的中文是什么意思
- 关于童年的诗
- Hanson或Hansen做英文名怎样
- 引吭高歌读音
- 饺子的来历和由来
- 相的组词有哪些词语
- 乌衣巷的解释
- 用 勤 组成的词语有哪些
- 阜阳市城郊中学怎么样
- 去海边穿什么鞋儿童
- 十九繁体
- 硫酸雾化学式
- 你们知道味字可以组什么词吗
- 美人鱼怎么画
- 艾子教孙 文言文翻译
- 黑龙江财经大学怎么样